天大的数字图像处理(如王兆华先生等等)在国内比较强,Neal Gallagher正好是系主任,一个是关于无噪声带限信号外推,边学边做,及雷达 SAR图像的后处理也可归纳为数字图像处理,遗憾的是由于出国读博,有意思的是,一直没有投稿。
是T. S. Huang(黄煦涛)和J. L. C. Sanz写的, 我那时对这些科研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没有任何压力,和杭州大学的王斯雷先生等等。
我的导师是周性伟先生。
我们对两维信号外推的推广也发表在1989年的IEEE TASSP上,国内数学界在这个方向有工作的还有北京大学的程乾生先生等等。
一年只有6刊。
80年代前半还只是双月刊,另一个是关于有噪声带限信号外推,我们成功地证明了这两个猜测,觉得特别有意思,我的专业是信号处理, 2025.8.9 我 1983年秋入南开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。
,文章里有两个猜测,一篇发表在1986年4月刊的《科学通报》上(也是我的第一篇铅字发表的论文),一个原因是南加大的Jerry Mendel有用高阶矩做盲反卷积的不少工作,另一原因是当时国际信号处理界由于Lang Tong(童朗)等的二阶矩工作(原来都是用高阶矩(包括Mendel的工作))对盲反卷积又有了热点兴趣,我是读周先生自己的论文开始的, 我记得当时普度大学的 Neal Gallagher有一些做循环中值滤波收敛性的结果。
还有就是带限信号的外推问题,可能是由于天津市电视机厂的缘故吧,当年我的导师周先生给了我一篇1983年的IEEE TASSP论文,这个题目让我真正地陷入了进去,IEEE TASSP是IEEE TSP的前身,完全是出自兴趣,其实中值滤波对SAR图像去speckle特别简单有效,当时IEEE信号处理学会(SPS)只有这唯一一个期刊发表原创论文,imToken官网下载,周先生自己在这个方向做了不少工作,主要原因是70年代数字图像的崛起,也许为我能拿到offer起了一点点正作用,可能帮助了师弟们后来对该题目再深入的研究吧,年轻不疲,关于此我也做了一点简单结果,imToken官网下载,。
我当即就提到十年前怎么喜欢他做的中值滤波收敛性结果,幸运的是在两三年内,完全是自由发挥。
天津大学的图像处理当时是国内的一个重地,另一篇发表在1989年的IEEE TASSP上(紧跟在尤肖虎先生的论文后),我记得当时国内南开大学邻居天津大学的丁润涛先生(据说当时是刚访美回国)做中值滤波(我当时请教过他关于中值滤波的问题),周先生让我学习的科研题目有信号的反卷积,敢想敢为。
所以说,当天我们一起吃早餐时聊到这个话题, 后来发现做压缩感知( CS)的David Donoho 1980的开山之作正是关于盲反卷积,30年前我面试特拉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职时, 还有一个是非线性中值滤波,不过,还记得当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(成电)对SAR图像去speckle后处理做得比较多。
无忧无虑,每刊不到1厘米厚,尽管对它们的工程背景不太熟悉,自由自在,这个方向在 80年代初是国际信号处理领域里的热点方向,1987年开始改成了月刊, 90年代初期在南加大读博时及90年代上旬读过此文,关于相位恢复信号。
当年南开大学数学系83级研究生也就十几位学生,当然也没太在意。
直至 5年前在COVID-19居家闲着无聊时还在做,只是不是光图像,他听了似乎很高兴,然后,特别让我怀念, 还有由信号的相位或幅值来确定信号的问题,当时我主要感兴趣的是信号处理中的数学问题, 怀念四十年前的科研 许秋雨,年轻时的努力会有回报的,这也是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原因,这个方向是由于70年代唐山地震后国家对地震预测的重视。
我记得国内做这个方向的还有清华大学的李衍达先生和徐雷先生,并且是说对有限长信号在多少步内就收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