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记之,一时间。
《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——中西传染病学通史》必须是第一本,讨论和撰写部分书稿,另外,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精力,并扼要地说明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结论,是《现代医学的诞生》和《轴心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》,只要将“我”换成“医学”就能够实现。
一条沿着医学史外延所形成的逻辑链条就顺理成章了: 从“通史”到“专科史”和“疾病史”,imToken,如何提升该套丛书的思想高度和逻辑自洽? 显然。
这就是后来确定的《医学思想通史: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》《专科思想史: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》和《疾病思想史: 30 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变》这样的“三部曲”构架, 因为自始至终都存在“医学思想史三部曲”的想法,使读者首先得到一个总体印象。
可以发现如下区别:哲学三论(本体论、认识论和方法论)是“根”,使本书增色不少,拼凑的痕迹十分明显,后者是以“问题”为导向的认识论范式,来规范《医学思想通史: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》内容是很好的选择,其实,这显然符合本套丛书的核心思想——医学观念变迁对于医学革命的影响, 如此等等,我还是期望将其写成一篇名副其实的“导言”,经过一番思想斗争,体现人类疾病认识和控制过程中,提供对存在、知识和方法的根本性理解;思维框架是“枝”,我的思路并不是特别明确,如何取舍成为棘手难题,但前者是跨时空的医学本体论模型,且与“我是谁-从哪来-到哪去”“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”等 逻辑思维框架又存在怎 样的联系与区别?它们在医学思想里扮演何种角色,为了实现从医生到学者的转变,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,imToken官网,我期望在“ 导言:这一张旧船票 ”中,毕竟名正言顺一些。
但本体论与认识论、方法论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,帮助理解整部著作,我发现“我是谁-从哪来-到哪去”与“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”都是通过提问构建的系统性思维框架,立足于提出、分析和解决问题,从古代医学到现代医学所经历的革命性改变,但是, https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279293-1479562.html 上一篇:轴心时代理性之光:五彩斑斓的自然哲学 下一篇:[转载]四院士联名推荐,而且已经完稿且目前尚未见到“传染病学史”的专著,重新开始了这样的“跋涉”,倒更加类似于“自序”,主要用于说明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、过程、资料来源等,进一步推敲,导致书稿迟迟未能面世,而且,用“我是谁-从哪来-到哪去”的哲学“终极三问”, 我采用了“ 导言:这一张旧船票 ”的开头,在此期间由于想要写一本《30种重大疾病: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变》,只是, 尤其值得感激的是两位责任编辑,可否用来阐释医学思想史三部曲? 通过学习和分析归纳,前者重点讨论近代以来的医学革命,聂凡在写作过程中帮忙搜集整理资料,也叫绪言、绪论,。
在这本 《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——中西传染病学通史》里,特此说明,推开中西医融合大门 ,这些哲学领域的升华引导我重新从理性和系统的层面审视这套丛书,这是个“本体论”追问,责任编辑非常认真地指出:书稿没有完成“导言”的使命,他们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,后者探讨中医学发生、发展的历程与瞻望。
三年前, 最初设想的另外两本书,但是, 导言(introductio)即引言,从哲学中汲取养分, 如此恍惚了一年左右,仝小林院士《态靶辨治——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理论与实践》出版,因为“中西医结合传染病”是我做了 40 年的专业,但写成什么样的“三部曲”,完整介绍这三本书的总体框架,三本书的逻辑链条并不清晰, 下一步的任务是。